躬身入局中国移动如何玩转具身智能?
发布时间 - 2025-10-22 11:06:48 点击率:次

实在是太火爆了!从年初的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到8月份的WRC(世界机器人大会),再到最近的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我们可以看到,具身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且已经掀起了一股新的技术热潮。
在刚结束不久的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接连向我们展示了全球首发的多机器人协同无人餐厅、具备自主出行能力的机器狗跑步搭子,以及配合默契的人机共舞表演。它们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波浪潮?具身智能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这么火?它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前段时间,小枣君跟随媒体探访团参观了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通过与中心专家的深入交流,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就基于所见所闻,给大家做个深入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具身智能。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具身智能就是“AI+机器人”。其实,这个理解并不是很准确。创新中心专家告诉我们,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的字面含义虽然是“给智能一个身体”,但实际上,除了物理身体之外,更关键在于这个系统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在交互中不断调整优化”。也就是说,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它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
创新中心的专家们还指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科技高速进步,包括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机械技术、能源技术等在内的各项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才给机器人技术从理论走向现实创造了基础。尤其是以AIGC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爆发,催生了功能强大的智能体,能够对大量的感知数据进行高效学习和处理。
传统的离身智能存在于数字世界,想要真正帮助人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痛点,就需要一个真实世界的载体。而真实世界的机器人,想要更好地满足各个应用场景的复杂需求,又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于是,两者之间相互奔赴,就催生了这一波具身智能的发展浪潮。
最近这几年,具身智能的发展势头非常猛。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都极为看好这个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前景。2023年,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2024年,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具身智能更是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具身智能产业”和“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这个技术不再局限于高精尖工业应用,而是向消费市场普及,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的智能伙伴。从整体趋势来看,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技术验证”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跃迁期。相关市场正迅猛发展,其庞大的商业潜力已初露锋芒。
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一直在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以及具身智能的技术研究和产业落地。在今年年初,中国移动专门成立了这个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具身智能产业变革,聚焦新技术突破、新产品打造、新生态共建、新运营实践,加速推进具身产业在关键技术、产业服务、协同效率、商业价值等方面的突破。
目前,国内参与具身智能产业的企业很多,既有传统互联网巨头,也有大量民营初创企业。那么,中国移动在这个新兴领域又有哪些竞争优势呢?在技术路线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根据和创新中心专家的交流,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具身智能技术布局,可以从“三个部分”、“四个自主”和“五个阶段”来概括。
“三个部分”,是指具身智能主要分成本体、小脑、大脑三部分。创新中心在这三个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自主研发,并逐渐形成技术沉淀。
首先是具身智能的本体,这包括了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深度摄像头等)、电机、驱动器等硬件组件,以及与之配套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小脑部分,负责处理具身智能的实时感知和行动控制。它需要高速、准确地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行动决策。大脑部分,则是具身智能的智能核心。它负责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如理解环境、规划行动、学习新知识等。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产品部总经理程宝平特别指出,他们在大脑上的研究投入是最大的。他认为,未来具身智能的大脑可能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在云端,算力强,一个在本地,算力快。两者组成“快慢脑”的组合,共同为具身智能提供支撑。
为此,创新中心全面布局“大脑-小脑-本体-平台-训练场-网络”全链路技术体系,重点攻关“模-数-体-场”等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向“自主智能”跨越。以自主交互、自主作业、自主出行、自主学习为核心能力牵引,打造“云脑慢系统+端脑快系统”具身智能大脑,赋能一脑多形,形成本地高效执行与远程智能决策协同配合的混合智能体系,并依托强大算力与稳定网络连接,支撑多场景下端云一体的智能协同运作。
在“三大部分”的投入,是为了实现“四个自主”的能力目标,即:“自主交互、自主作业、自主出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交互方面,要突破情感语言交互技术,降低大模型响应延迟,实现高度拟人化对话。要积极发展融合视觉、语音、关节姿态等多模态交互技术,赋予机器人深度场景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运用智能体分析与规划技术,推动认知与决策的一体化进程。目前,创新中心的具身智能已经成功实现基于视觉、语音、关节的拟人化问答与自然手势交互。
在自主出行方面,重点攻关室内外跟随出行等主要自主移动场景,采用”全局引导+局部避障”双层架构保障导航的准确性,确保机器人在户外既能遵循宏观路线,又能随时应变,面对复杂情况也能保持较高定位和导航精度。在本次2025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上,机器狗化身户外“AI私教”,在珠江边跟随主人跑步,不管是复杂地形走动,还是沿径慢跑,都能做到如影随形,贴身相伴,充分展示机器狗在户外环境下的自主跟随、自主避障、自主出行与交互能力。
在自主作业方面,中心积极探索从传统分层模型向VLA具身智能大模型驱动的范式转变,通过自研“灵韬”VLA视觉语言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超级大脑”,让机器人拥有强大的全方位泛化能力,大幅提升环境适应性和作业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首发“VLA-RAIL”实时异步推理框架,助力解决市面上传统机器人“走一步想一步”的慢动作、易抖动、高延迟问题。在这次合作伙伴大会上展示的无人餐厅,机器人实现从点单、制作到取餐、送餐的全流程服务,正是依托于创新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核心成果。
在自主学习方面,中心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使机器人能在动态环境中持续学习和优化自身行为。
程宝平特别指出,按照智能化程度、思维和交互能力等,机器人可分为“道具”“玩具”“工具”“伙计”“兄弟”等级别。他表示,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道具”向“伙计”跨越的关键期,需重点突破具身智能与通用任务规划能力,最终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能力互补和情感共鸣。
在技术方面,创新中心还有一个特色能力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具身智能网”。强大的“自主大脑”离不开强大的算力网络支撑。刚才我们提到了“快慢脑”,为了满足两个大脑端云协同对通信网络低延迟、高可靠、高效安全的需求,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连接+算力+能力”的核心优势,打造“具身智能网”,构建覆盖“感知—记忆—决策—行动”闭环硅基智能体,促进碳基与硅基智能体的深度协同与共创。同时,中国移动还将积极推动具身智能网相关标准的构建,并努力推动相关标准纳入6G标准范畴。
技术最终要转换成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心到底拥有了哪些产品。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创新中心在产品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
据透露,今年以来,中心依托丰富场景优势,已成功孵化应用于家庭陪伴、养老看护、迎宾导览、厨房服务、文娱演出等场景的“灵犀”机器人家族产品矩阵,涵盖四足、轮式、轮臂、全尺寸&中尺寸双足等多种机器人类型。
创新中心将分阶段、分场景打造“家家可及”的机器人产品。今年,他们重点围绕迎宾导览、家庭陪伴两大系列打造商用级产品,同时推动四足机器狗、轮式机器人成为家庭、养老场景消费级产品。在家庭场景通用机器人产品方面,他们也在积极进行布局。
创新中心推出的首款消费级四足机器狗,是一个能够陪聊、陪玩,帮看、帮干的家庭硅基萌宠帮手,看上去就非常可爱。
它以“贴心互动+灵巧运动+多元服务”三位一体,搭载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AI引擎与仿生运动系统,能够突破室内外多地形限制,实现从健康管理到安全守护的无缝覆盖。基于有娃、敬老、有老有小等多种家庭客群的需求,机器狗实现家庭陪伴、互动教育、暖心陪聊、出行载物等特色亮点功能。
四足机器狗拥有5G通信模组,可以随时随地联网,与用户进行互动。它的耳朵和脖子处也拥有多个触摸传感器,可以对用户的抚触做出回应。它的实用性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是长辈们的健康管家,自主移动完成用药提醒、健康咨询,配备远程视频看护与紧急呼叫;也可以是孩子们的成长伙伴,AI伴学系统支持英语陪练、AR绘本讲解、国学诗词互动,打造儿童沉浸式学习环境;还可以成为全家人的生活助手,完成智能递送快递、安防巡逻、日程管家等各项任务。实际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工具”,而是“智能家人”。它以优秀的环境感知与复杂情感计算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当代家庭生活的新范式。
不局限于家庭场景,基于四足机器狗的成熟体系,创新中心不断探索,成功打造电子导盲犬项目。
当前我国视障人群规模已超 1700万,而全国成熟可使用的导盲犬却不到500只。传统导盲犬的培育成本高、训练基地稀缺,现役数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广大视障人士的需求。创新中心的电子导盲犬搭载了可自由伸缩的导盲杖,而且在多模态数据处理、意图识别、推理决策和复杂任务拆解等方面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能够实现安全导航、人机交互时情智兼备以及在多元场景中进行泛化操作,满足视障群体对智能化服务的需求。
据悉,在刚刚落幕的第13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灵犀”机器狗产品已正式发布,进入试商用阶段。同时,创新中心还启动“四足机器人智创体验官计划”,面向广大家庭开放用户招募体验。
创新中心倾力打造的轮式机器人,专门聚焦老龄化社会痛点,以“情感认同+智能服务”为核心,为养老场景注入科技温度。
轮式机器人依托大模型记忆与多模态交互能力,深度记忆用户兴趣,提供个性化陪伴。基于“精准导航+环境感知驱动”,机器人可以自主移动至指定位置,实现每日用药、重要日程等智能提醒;可以依托内置的丰富影音资源,提供媒资播放服务,满足老人文娱需求。此外,还可自动拍摄生成生活vlog,助力老人留存珍贵记忆。
实际上,轮式机器人不仅是功能型助手,更是情感精神寄托的纽带。对于老人们来说,它能够极大地缓解孤独感,增添生活乐趣。
双足机器人立足多模交互、稳定运控、便捷操作、自由定制四类基础功能,聚焦客群痛点,是中国移动打造金牌讲解、暖心店长、才艺演员三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针对迎宾导览场景,双足机器人以先进的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为核心,其创新融合了“环境感知学习、拟人化交互设计、数据驱动服务”三重科技力,为企业展厅和营业厅提供更智能、更亲和、更长效的高价值科技导览服务。它具备强感知学习能力,可以快速感知环境并智能移步,面向访客主动迎宾;语音导览精准匹配访客兴趣,对话流畅如真人;自定义知识库:支持企业业务数据录入,实现服务持续进化。双足机器人正以不断持续进化的导览体验,大力推进未来商业服务场景的重构升级,让每一次交互都“更懂需求”。
不仅如此,双足机器人在文娱展演场景同样有着精彩表现。在本次中国移动合作大会主论坛上,双足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机共舞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该表演不仅集中展现中国移动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多项技术成就,也体现了双足机器人在文娱展演场景下的广泛应用价值。
轮臂机器人以人形服务机器人为具身载体,融合智能交互、安全设计、灵巧作业三大特性,聚焦家庭场景,致力于为家庭用户提供家务辅助、情感陪伴服务。
本次合作大会上惊艳亮相的无人餐厅展演,便是由6台轮臂机器人高效协同完成。依托“灵韬”VLA大模型,机器人得以快速理解复杂指令,精准把握任务意图;借助VLA-RAIL”实时异步推理框架,为机器人装上“敏感神经”,实现物品抓取的“快准狠”;同时,通过构建机器人异构多机协同系统,培养多机器人“团队意识”,确保在高峰时段多台机器人并行高效协作。此外,借助“灵霄”仿真训练平台,轮臂机器人还可在高仿真虚拟厨房环境中不断进行训练提升。在这些系统技术的深度融合协作下,造就了全球首个多机协作无人餐厅的横空出世。
据了解,中国移动的具身智能可能会提供三种服务模式,即:以硬件销售/租赁为盈利核心模式,提供专业化租赁解决方案,配套涵盖运输、现场部署、演示执行及全时维护的一体化服务支持,计费模式采用按日结算;以硬件+服务订阅双擎获利模式,辐射延伸至机器人全产业软、硬件服务商;以消费级机器人合约服务,按需订购云端能力、搭载个性化应用,带动全域生态繁荣。
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除了不断加大自身的产品研发投入之外,还积极推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他们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加快具身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还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今年4月,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中国移动牵头成立“具身智能产业联盟”,汇聚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测试机构等,旨在打造“产-学-研-用-测”的闭环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协同攻关,破除技术壁垒与碎片化发展,打造产业协同新范式。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还打造开放式中试基地,推动技术中试转化,打通从研到用“最后一公里”。在成果赋能方面,中国移动建立了能力开放体系,推动关键成果产业共享,加速形成产业从“组起来”到“干起来”再到“用起来”的“飞轮效应”。
具身智能的发展浪潮正在滚滚向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所面对的各项挑战,包括算法的挑战、数据的挑战,以及安全性的挑战。创新中心的专家们也坦言,具身智能的前沿探索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通过技术的持续积累,可以逐步克服这些挑战,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
未来,创新中心将持续深耕具身智能领域,依托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上下游生态协同,实现从“能力构建”到“产品落地”转化闭环,分阶段推出“能走-能思-能干活”的多形态“灵犀机器人”产品,面向多元应用场景。中心将致力于加快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与行业,并通过场景融合与万物连接,打造开放共赢的融合新生态,共同开创碳硅融合的文明新形态。电竞牛股份有限公司电竞牛股份有限公司


